合肥晚报:北纬30度线上的安徽大别山之谜

发布日期:2012-10-22 浏览次数:1193

  北纬30度线上有着众多未解之谜,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群岛等。而我省大别山腹地岳西、潜山、金寨、霍山等县恰恰也位于北纬30度线附近,众多秘密蕴藏在林海、云海、雾海和历史的谜团中,吸引无数专家、学者、游客前往探秘,寻找答案。

  谜1:不孕的俄罗斯人因何在此生子?

  在天柱山,我们听说俄罗斯人在此建起了休闲疗养基地,不禁产生疑问,天下名山众多,为什么他们钟情于此呢?在天柱山山腰处被当地人称作“俄罗斯村”的地方。我们看到群峰环抱,溪水潺潺,古木苍苍,环境清幽。

   俄罗斯人相中这块土地,莫非爱上独特天然的美景?天柱山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01年,俄罗斯人尼古拉游览天柱山,被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吸引,一见钟情。尼古拉曾先后做过三次手术,病重时上楼都要人搀扶。来到天柱山后,他爱上了“天柱养生功”。通过几年的修炼,他的身体康复了,多次登上陡峭的天柱山东关,还有大别山其他高峰。

  据相关人员介绍,尼古拉爱上这里,还有一个已被公开的秘密:他夫人在这里怀孕了。俄罗斯气候寒冷,生育率本来就不高,加上尼古拉和夫人身体都不好,所以他们很长时间没有孩子。2007年,尼古拉携夫人来到天柱山,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夫人怀上了第一个宝贝,并于2008年年初顺利产下一男孩。2009年夫人再次怀孕,产下一健康女婴。尼古拉先生由衷赞美天柱山“成全了我一生的夙愿,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幸福”。于是,俄罗斯人与天柱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俄罗斯前总理基里延科曾两度率团来天柱山考察,并欣然题词:“天柱山,这是神奇的地方。”

  原来俄罗斯人钟情大别山,不仅因为这里风光秀美,还因为这里有着神秘的养生文化。巍巍大别山,深藏着那些在历史巨变中不能磨灭的人类繁衍生息的印迹。潜山县的薛家岗文化遗址距今上至6000年前,出土文物中有一种陶球(埙),说明大别山先祖在6000年前就开始了音乐欣赏,懂得快乐地生活。公元1世纪,东汉末年张鲁云游大别山,在天柱山建起第一座道观白云庵,潜心修炼于此。三国时,方士左慈深入天柱山采药炼丹,修炼体内的“精、气、神”,其影响和贡献很大。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公元4世纪,中国道家中产生了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丹术。

  关于尼古拉夫人在天柱山怀孕的原因,虽然有多种解释,但有一点得到了不少人认可:这里“气场好”,适合练“养生功”,尼古拉夫妇恰恰练了数年养生功。大别山文化研究院养生顾问赵碧,就在岳西县请水寨设立了养生道场,他认为大别山的气场特别有益于养生。

  神秘的养生文化传承至今,使北纬30度线上的大别山山水因人文而灵动,人文因山水而清华。

   谜2:“奥运冠军摇篮”如何形成

  在大别山,还有个地方让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被国家男子举重队总教练陈文斌誉为“运动员福地,奥运冠军摇篮”的岳西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从2003年至今,已从这里走出了15位奥运会冠军和30位世界冠军。在这样一个小的地方,竟有如此的神奇,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石关训练基地的由来,曾是坊间频传的有趣的话题。据说上世纪50年代末,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曾要求,找一个夏天吃稀饭不流汗的地方,建办公场所。有关部门反复寻找,选定了离合肥约200公里、深藏于大别山中的涓水湾,建成了“南天别墅”,时称安徽省委招待所。曾希圣曾在此多次主持召开省委会议。60年代初,省委招待所移交华东“大三线”,建永达机械厂,专门生产尖端军品。80年代中期,移交省教育厅,建省教师疗养院。2001年春,省体育局接收,改称石关训练基地。2003年升级为国家体育训练基地。

  我们和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的几位专家从合肥驱车至六安,过霍山,抵岳西,直奔石关而来。下车后,我们通过向左的小路,拐进了一道山弯。走了一会儿,豁然开朗,只见眼前高山如围屏环绕,形成了一个小盆地,山溪曲流,阡陌良田,村舍掩映。路旁有一棵棵高大的金钱松,叶子金黄,讨人喜爱。再往前去,见草坪和小路上有人在做体操、练太极,不由得站住欣赏良久。

  陪同我们一起来的一位当地摄影家,移步换景,拍个不停。他说,石关绿色覆盖率达95%以上,是“天然氧吧”。你不见这秋天仍旧奇花异草争相斗艳吗?到处都是凹叶厚朴、紫薇、金钱松等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黄麂、野猪、野鸡、松鼠等野生动物时常光临基地,我每次来都能领略到山林的野趣和惊喜。或许这样的环境是产生冠军的首要原因吧?

  谜3:奇特地貌的背后

  当年李白登上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时,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素以雄、奇、险、幽而闻名于世。重要地质遗迹的分布十分广泛,出露了古老的造山带根带物质,发育了与板块俯冲碰撞有关的典型超高压变质岩,保留有完美的构造活动形迹,展现出强烈岩浆活动的产物。

  在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就陈列有花岗岩地貌、变质岩地貌、丹霞地貌、构造地貌及火山岩地貌等。而当我们从岳西天悦湾出发,到达菖蒲镇,再次被眼前的榴辉岩体和硬玉石英岩带所震撼。

  曾经陪同过地质专家在此考察的大别山文化研究者张扬先生告诉我们,在岳西菖蒲镇和潜山水吼镇之间,有着全球地表出露面积最大的榴辉岩体,面积近100公顷;有全球出露面积最大的硬玉石英岩带,长达30余公里。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涵盖潜山、岳西两县)保存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其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有:花岗岩地貌、水文地质、超高压变质带、古生物化石等。1987年,中国首席地质科学家许志琴院士在岳西县菖蒲镇碧溪岭榴辉岩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矿物——柯石英,这在世界上属第三例,亚洲为首例;1992年,安徽地科所徐树桐教授在潜山县水吼镇发现含金刚石的榴辉岩,这在世界范围内为变质岩中的第二例,榴辉岩中的首例。这些都为我国及世界地质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中科大教授、养生文化专家宁业高先生说:远在18亿年前古元古代时期,大别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距今2.4亿年发生的印支运动,使得这里发生褶皱、隆起、断裂与变质。再经过郯庐断裂带南端活动影响,花岗岩体终于在白垩纪形成于潜山盆地的西北面。此后由于大别山这一动力变质带发育的次级断裂作用,加上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逐渐形成了“峰雄、石奇、崖险、岭秀、洞幽”的集萃风貌。

  谜4:神秘的禅宗“金三角”地带

  禅宗二祖慧可卓锡道场司空山,三祖僧璨弘法的皖公山(今天柱山)、四祖道信定居的破头山以及黄梅东山,在历史上形成一个被后人称之为“禅宗金三角”地带。长达100多年间的禅宗四代衣钵相连,皆未离出这一“金三角”地带。

  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佛教文化研究专家陶清先生和三祖寺住持释宽容讲解,逶迤起伏的大别山为僧众提供了修习佛法的宁静的环境,早在二祖慧可到来之前,晋咸和时(326-334年),天柱山下就建有太平寺与太平塔。萧梁时期,宝志和尚卓锡于野寨凤凰山建山谷寺。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南行至大别山腹地岳西,在司空山开设道场。后人称之为“二祖道场”,亦称“二祖寺”。慧可先是在洞内参禅处为朝山者说法,后信士日众,便在洞前石台上传法解悟,后人便依石洞建剎。

  岳西县温泉镇资福寺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高7层,26米,毁于“文革”期间。2012年3月,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群众在寻找资福寺塔遗址过程中,意外发现佛骨佛牙舍利,以及铁佛像、铜钱等器物。随即出土金函1个,上面可清晰看到“葬舍利金函”5个字。银函1个,上面有“佛牙佛骨舍利”等字样,里面装有佛牙、佛骨、舍利子、佛像3尊等。

  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理事长张杰先生说,这一重大发现,说明了禅风佛韵深深印迹于这片奇山秀水之间。在中国禅宗的形成过程中,除初祖达摩之外,其他历代祖师的弘法与传法活动都与大别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历代名士心驰神往,参禅拜佛。如李白、苏东坡、黄庭坚等在此留下佳句名言。

  禅宗“金三角”地带为何在此形成?众多高僧与名士为何向往大别山和天柱山?作家余秋雨在自己文章中给出的解答可能代表着一种观点:“天柱山之所以能给古人一种居家感,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它地处江淮平原,四相勾连,八方呼应,水陆交通畅达,虽幽深而无登高之苦,虽奇丽而无柴米之匮,总而言之,既宁静又方便。”本文原载于合肥晚报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印此页 】【 关闭 】